400-680-7590

海轩新闻

“那年我们在乡下”徽字号品牌赋能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4-01-05 14:11:21

发布人:海轩科技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有关乡村振兴的重要讲话精神等内容,践行安徽省委省政府关于三农工作的指示,进一步落实“大力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加快建设彰显徽风皖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提升安徽绿色农产品知名度,宣传打造绿色农产品品牌推动乡村振兴发展。2023年11月28日,那年我们在乡下——万企兴万村高质量发展研讨会暨安徽省生态农产品协会会员代表大会在安徽金陵大饭店圆满举行,现场举办了“那年我们在乡下”徽字号品牌的启动仪式。

  在安徽省工商联、安徽省农业农村厅等部门的指导下,通过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以及会员企业的热情支持,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为核心目标,此次活动汇聚了300多位来自各行各业的参会者。通过启动“那年我们在乡下”徽字号助农品牌,进一步助推了安徽地区农业产业的发展,同时也为全国乡村振兴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共同为实现乡村繁荣与发展贡献力量。

  活动期间,海轩乡村振兴研究院副院长李广泰、中国策划管理指导委员会副主席肖天、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原二级巡视员王恒胜、安徽省社会组织总会负责人邹月明、安徽省三农信息服务协会会长姚平、安徽省工商联经济处处长一级调研员张曙晖、安徽省小微企业商会党支部书记、会长许成汉共同进行了围炉对话,从各自的专业角度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深入剖析,主要围绕“六下乡”帮扶措施展开,即产业下乡、人才下乡、科技下乡、汽车下乡、快递下乡、农资下乡进行了深入交流,提出了许多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探讨如何通过社会组织推动服务乡村振兴,为“那年我们在乡下”品牌的发展提供了有力地支持,有助于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增强乡村社会的活力,提高乡村生活的质量。

  在企业家交流环节,来自碳氢核肥、明光酒业、古国集团的企业家们分享了他们企业的成功经验,讲述了各自在推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实践和思考,为其他农业企业提供了宝贵的借鉴,进一步促进了“那年我们在乡下”项目的发展。

  乡村振兴首先是人才振兴,人才振兴首先是企业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生导师刘志迎教授应邀阐述了“企业家精神与民营企业发展”的关系,为参会的企业家们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为“那年我们在乡下”项目的发展注入了动力,明确了前进的方向。

  “那年我们在乡下”活动的成功举办,无疑为安徽地区的乡村振兴事业注入了新的动力。这个活动不仅加强了政府、企业、社会组织、村社等多方主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更进一步推动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发展。同时,“那年我们在乡下”品牌的成功启动,也为全国的乡村振兴事业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让我们看到了乡村振兴的希望和未来。期待这个品牌在未来能够为更多的乡村带来福音,为全国的乡村振兴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未来,“那年我们在乡下”品牌将继续以推动乡村振兴为核心目标,积极整合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资源,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推进乡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将继续开展各类主题活动,包括围炉对话、企业家分享、专家讲座等,以促进各方的交流与合作,为乡村振兴事业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那年我们在乡下”品牌释义:

 

  “那年”一词代表着特定的时代背景,具有深远的历史烙印和独特的时代特征。这一词汇不仅承载着人们对于往昔岁月的情感回忆,更代表着我们共同奋斗、共同发展的历史进程。

  “我们“所指代的是所有参与"那年我们在乡下"品牌建设的人,包括你、我、他。我们怀揣着共同的梦想和目标共同努力,致力于打造一个具有独特魅力和个性的品牌,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和关注者,以激情和创造力推动着品牌的发展。

  “在”所表达的是一种持续的、稳定的状态,一种深入骨髓的、融入血液的执着和坚守。它反映了我们对于乡村发展的坚定信念和不懈追求。

  “乡下”则是对乡村振兴战略的一种形象化表述,它代表着广大农村地区的发展和进步。乡村振兴不仅仅是关于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的问题,更是一个涉及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社会进步等多个方面的综合性命题。

  在“那年我们在乡下”这一语境中,所做的文化创意项目具体涵盖了乡村品牌策划、乡村规划、乡村运营、农产品产销对接、考察学习以及人才服务一体化等。这些环节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形成了一个生态链。

  品牌的赋能在于其独特的价值主张和核心竞争力。通过我们的努力和创造,“那年我们在乡下”品牌赋予了乡村新的生命力和活力,为其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我们通过深度挖掘乡村资源优势,将本土文化和自然景观融入品牌策划之中,提升农产品的产销对接效率,并不断考察学习以优化创新方案,提供全方位的人才服务一体化支持,从而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