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80-7590
发布时间:2025-06-13 10:10:01
发布人:海轩科技
中国电力部门碳排放有望在2025年达峰,风光装机突破15亿千瓦,但煤电惯性仍存。报告建议:优化电力结构,发展分布式能源,摆脱煤电依赖,以更经济方式保障供电安全。
背景
2025年是“十四五”的收官之年,也是备战“十五五”的关键之年,诸多约束性指标的冲刺、考核与下一步工作的谋划、筹备在同步进行。作为“十四五”阶段出台的重大战略决策、被视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的“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也将在今年迎来阶段性“大考”。其中,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约40%的最大排放源——电力部门的降碳、减排情况备受关注。
6月5日,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能源低碳发展”项目课题组与国际环保机构绿色和平发布《当“风光狂奔”遇上“煤电惯性”:电力部门碳达峰倒计时》报告,对“十四五”以来中国电力部门低碳转型态势进行了回顾分析,并就“十五五”全国碳达峰攻坚战中电力部门的进一步转型提出了相关建议。
电力部门碳排放有望在今年实现达峰
电力部门的低碳转型,历来以降低煤电比例,大力发展新能源为主要抓手。在煤电方面,根据相关报告,“十四五”以来,我国煤电核准呈现倒U型走势,截至今年一季度,装机规模约2.89亿千瓦,是“十三五”时期获批总量的近2倍。
具体来看,各年度煤电核准波动较大。此前,我国在“十三五”收官阶段曾因煤电风险预警“松绑”而出现“抢闸冲锋”,新增核准量“井喷式”增长,2020年同比暴增231.6%。当年9月,我国正式提出了“双碳”目标,随着2021年相关顶层设计政策的出台,煤电热潮迅速冷却,当年新增核准量同比下降了57.7%,为“十四五”的“双碳”工作开了个好头。
不过,2022年,我国多个地区出现电力供应紧张问题,“运动式”减碳引发争议、反思,反映在煤电核准方面,2022年至2023年连续两年新增核准量增长,其中2022年同比增长了389.1%,2023年继续增长,单年冲破1亿千瓦达到峰值,又引发“煤电复兴”“煤电狂飙”等讨论。公众号:3060碳达峰碳中和。
此后,在政策推动、电力供应情况好转等多种因素的推动下,2024年的煤电新增核准量终于走低,同比减少了41.5%。不过,对比以往来看,“十四五”时期新增煤电核准规模始终都处在高位,今年一季度,我国煤电新增核准量约1129万千瓦,已接近2019年全年水平。
虽然煤电发展仍存“惯性”,短期内“第一电源”的位置也难以撼动,但近年来我国风电、光伏的高速发展,正从增量上改变着电力系统结构。
根据国家能源局公布的统计数据,截至今年4月底,我国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9.9亿千瓦,风电装机容量5.4亿千瓦,相加已达到15.3亿千瓦,相比2020年底增长了约1.89倍,在总装机中的占比从24%提高到了近44%。去年10月底,我国即提前6年兑现了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的承诺,今年一季度二者装机总和首次超过火电装机规模,且至今仍保持着增长态势,凸显出新能源发展势头之强。
虽然新能源受限于波动性、电网接纳等问题,在发电方面的表现逊色于装机增速,但近期的步伐也同样在加快。2024年,我国可再生能源新增发电量约占全社会新增用电量的86.44%,其中风电、太阳能合计新增发电量贡献了约56.8%的全社会新增用电需求。而且,根据国家能源局的统计,这一占比仍在进一步提升,今年一季度,风电、太阳能的新增发电量已经超过了全社会的新增用电量。公众号:3060碳达峰碳中和。
上述报告指出,若延续这一趋势,今年我国可再生能源有望满足全社会新增电力需求,这也意味着,中国电力部门的碳排放有望在 2025 年达到峰值。这也比此前部分机构预测的时间点有所提前。
电力低碳转型仍需继续发力
电力部门碳排放的率先达峰,无疑将大大提振我国2030年整体实现碳达峰的信心,但就目前来看,“双碳”工作仍在攻坚之时,“十四五”关于碳排放、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的相关规划目标能否完成,也面临不小的压力,近期也有一些专家对此进行了讨论、建言。
想要更好地为“十四五”的“双碳”工作收官、备战“十五五”的攻坚战,也需要进一步深化电力低碳转型的相关工作。
针对围绕在煤电领域的诸多争议、疑虑,上述报告认为,尽管近年来电力供需呈现紧平衡态势,但电力系统尚不存在容量缺口。报告援引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数据指出,2024年我国统调最高用电负荷为14.5 亿千瓦,而全国电力装机总量高达33.5亿千瓦,其中火电装机为14.4亿千瓦,已接近最高用电负荷。据此可看出,就目前情况而言,现有火电装机已基本满足尖峰负荷需求,无需冒着重蹈产能过剩覆辙、加剧降碳转型难度的风险持续大规模扩张煤电装机容量。
报告还同时指出,近年新核准通过煤电项目中,仍以百万级燃煤发电机组为主,但这些项目难以提升系统“调谷”能力,反而有可能加剧电力系统向下灵活性的不足,并非应对新能源波动性的优选方案。总体来说,继续依靠大规模新增煤电装机来平衡电力系统的规划思路已难以适应当前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