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80-7590
发布时间:2025-05-21 10:05:10
发布人:海轩科技
2025年5月15日,创新之城合肥,一场热电行业节能降耗绿色低碳转型的盛会拉开帷幕。
在全球能源革命与“双碳”战略加速推进的背景下,作为能源供应体系的重要支柱,热电行业正站在转型的路口——既要扛起“能源保供”安全重任,又需直面节能降耗与绿色低碳的迫切挑战。由中国节能协会指导、中国节能协会热电产业委员会主办、安徽沃弗永磁科技有限公司承办的“2025热电行业节能降耗绿色低碳转型技术交流会”在此召开。来自行业主管部门、发电集团、科研院所、设备企业及行业媒体等领域200余位的各界代表齐聚一堂,以政策为锚、以技术为帆,共探行业高质量发展之道。
致辞嘉宾
中国节能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孟帆
安徽沃弗永磁科技有限公司吴静
热电行业的未来,是以绿色低碳为指针,涉及能源行业结构、技术指标体系的全方位重构的革命。中国节能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孟帆在开幕致辞中掷地有声。近年来,政策组合拳为行业转型勾勒出清晰路径:《“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明确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要求热电行业提升灵活性与智能化水平;《煤电低碳化改造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7年)》和《新一代煤电升级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25—2027年)》则细化低碳改造目标,新版《燃煤发电机组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更以硬性指标倒逼行业升级。
国家能源局原副局长吴吟在主题报告中强调:“煤电正从‘保供主力’转向‘调节支撑’,但转型绝非‘去煤化’,而是通过技术革新实现存量机组的绿色跃升。热电产业科技创新要围绕安全、高效、灵活、低碳、经济、智能展开,通过时空互补机制实现与新能源电力跨界融合,实现负荷与能源的动态双向匹配。”。国家能源集团电力产业部郝飞的发言报告《低碳化改造建设现状分析及国家能源集团发展规划思考》深度体现央企在低碳转型升级探索中的生动实践。国家能源集团安徽公司徐宇骏进一步解读政策动向:“容量电价机制与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将重构行业盈利模式,未来‘调峰能力’就是核心竞争力。”
国家能源局原副局长吴吟
发言嘉宾
国家能源集团电力产业部 郝飞
国家能源集团安徽公司徐宇骏
会场内外,技术创新成果如星火燎原。安徽沃弗永磁科技有限公司的展台上,永磁驱动系统模型引人驻足。“黄金埠电厂通过永磁改造,风机节电率超20%,年减碳超万吨。”联合创始人余竹艳在专题演讲中以数据印证技术实效。这一成果背后,是永磁技术在全国300余台机组的规模化应用,成为行业节能改造的“标配引擎”。
在余热回收领域,国家能源集团天津公司的交流课题“基于热泵的大型火电燃煤机组余热回收技术应用”,彰显了国际能源署将热泵技术列为6大清洁能源技术之一的原因,诚如国家能源中心闫金光处长所言“热泵的核心特点就是高效节能”。浙江雷林公司技术部长周冰冰展示的宽通道板式低温省煤器,将锅炉排烟温度压至90℃以下,热效率提升3%-5%。“百万千瓦机组应用后,年增发电量相当于一座中型光伏电站的贡献。”这一比喻让技术价值触手可及。
发言嘉宾
国家能源集团天津公司 余竹艳
浙江雷林公司技术部长 周冰冰
山东泓江智能的空气预热器综合服务,专业提供空预器堵灰、腐蚀、排烟温度高三大问题解决方案,以“一炉一方案”为核心理念,综合交付方案已服务国内100余家电厂超200台锅炉。
降碳技术更显攻坚魄力。同兴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黄钟斌揭晓第三代化学吸收法碳捕集技术:“捕集能耗降30%、成本压至40美元/吨CO₂,工程化验证已在多地展开。”而在江苏爱科膜的展区,薄如蝉翼的脱气膜悄然改写规则——膜法脱氧技术使锅炉补给水氧含量降至5μg/L以下,年省标煤超千吨,被与会者称为“滴水穿石的绿色魔法”。
发言嘉宾
煤电的出路不在‘独舞’,而在‘共融’。”北京能源集团原副总经理王永亮的主旨演讲引发共鸣。他提出,行业需从单一发电转向“热电联供+储能+碳利用”的综合能源服务,例如将工业余热接入市政供暖网络,构建“热+电”生态。
发言嘉宾
北京能源集团原副总经理 王永亮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向军
华中科技大学向军教授及其团队首次构建锅炉“灵活燃料-智能燃烧”理论体系,自主研发并成功投运了全球首套“小粉仓®增强灵活储供系统”。突破了传统制粉系统煤粉供应滞后的瓶颈,突破了燃煤机组2%/min的升降负荷速率上限,最高达3.5%/min,创造了全球燃煤机组升降负荷速率的新纪录。“这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对新型电力系统需求的精准回应。”向军如是说。
智能化浪潮同样重塑行业图景。北京汇力智能杨新航展示的燃煤接卸无人化系统,以AI视觉与机器人技术实现接卸效率提升50%;浙江吉泰智能张扬研发的锅炉防磨防爆系统,则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将检修周期延长30%。安徽康迪纳电力的虾米仓外仓多路分仓改造则通过智能化精准配煤掺烧,集顶峰稳燃与节能降耗为一体。
发言嘉宾
两天会期,“协同”成为最热关键词。中国大唐集团张孝勇博士坦言:“燃烧组织重构需热力学、材料学、人工智能多学科交叉,单打独斗已成过去式。”这一观点在衢州佰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氟塑钢烟气换热器技术、安徽三星环保工程的噪声治理技术中均得印证——跨领域技术集成正成主流。
衢州佰强依托氟塑钢复合管发明专利技术,创造性的应用于烟气余热回收、烟气脱白、烟气含水回收系统等解决方案。安徽三星环保专业从事噪声治理,行业涉及电力、市政交通、煤炭能源、水泥、钢铁等,高度响应和谐社会的发展观。
发言嘉宾
在碳捕集领域,产业链协同需求尤为迫切。多家企业呼吁构建“捕集-输送-封存-利用”全链条生态。“就像修路,只有打通所有断点,碳资源才能真正流动。”一位专家比喻道。对此,国家能源集团郝飞透露,集团已布局“绿电-绿氢-绿氨-煤电”示范项目,探索跨产业协同减碳路径。
未来已来:以绿色笔墨书写新章
交流会闭幕之际,合肥轻风拂面,而会场内激荡的思考仍在延续。中国节能协会热电产业委员会秘书长张东胜总结:“从永磁驱动的细微革新,到绿氨掺烧的颠覆尝试,每个突破都是通向零碳未来的基石,对我们热电行业来说,节能降耗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行业绿色低碳转型不是百米冲刺,而是永续接力!今天的交流会既不是起点,也不是终点,而是我们前进道路中的中继站。”
正如与会者的共识:转型没有旁观者,唯有用绿色为笔墨,方能在中国能源版图上绘出高质量发展的新画卷。